“有感而动” 多议题气候行动共学工作坊在南宁举行
甲辰龙年腊月,2025年1月2日—5日。季之末,岁之首,在这冬藏又蓄力待发的时光里,来自广西、广东、云南、四川、陕西、北京、内蒙古、辽宁、山东、安徽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21家机构代表共聚南宁绿留村的三鼎生态庄园里,参加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环保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基金第六期资助计划”资助支持,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主办的
乡村振兴、社区发展、减灾防灾、困难人群救助、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治理等多个议题领域的一线伙伴一起共建共学,复盘气候视角下的我们,从感知到认知,从宏观到微观,解锁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个人的关系,探讨气候变化与自己的议题领域的深度链接,明确行动方向,激发行动意愿,并制定行动方案。
1月2日晚,大家报到的第一件事是核算自己参会的碳足迹,最后所有人的碳排放共计8.5吨。
对于呈现的数据,伙伴惊讶到“没想到数值会这么高,辛苦两年的蚂蚁森林这一次就清空了”,“从北京到南宁,坐飞机的碳排竟然是坐火车的27倍”……
有的伙伴表示,除了选择种树来补偿,也可用其他方式,比如极简生活,厨余堆肥等;而此时碳排相关议题的伙伴,表示指标富余,可以卖给大家。
从参会碳足迹切入,让伙伴第一时间进入气候视角,从感知到认知,再到意愿和行动。
接着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参加工作坊的一些期待,制定了会议规则,破冰相互认识,为正式会议预热。
项目负责人、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李大君首先带领大家复盘“我们感受到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并进一步分类明确气候、天气和气象的概念区别。
气象:它是指发生在天空里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天气:是短时间尺度的大气现象和过程,即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之内大气现象及大气状态的综合。
“今天的天气很好啊,不冷不热,还有点微风,很适合出去游玩。”这里说的就是天气,指的是短时天气现象。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气候通常被描述为过去30年的统计数据。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你老家在哪里啊?”“云南昆明,那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这里说的就是气候,指的是一种平均状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大家在时空交错中,了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科学发展历史以及大事件,也纷纷分享出自己在一些大的气候事件时刻的感受。
接着,大家聚焦到自己的家乡,按地域分组,描述对家乡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感知,梳理家乡气候大事记,进一步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大议题具象化到身边和生活中。还有伙伴给大家讲了自己小学时候在一次气候灾害中劫后余生的亲身经历。
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大事件进行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复盘后,一场在户外的“气候对对碰”辩论,激烈开启。
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同一个问题下,每一个人独特的视角,给所有人带来启发和深度的思考。这也是将气候认知在辩论中内化的过程。
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殷宜给与会者带来了“气候变化密室逃脱”游戏,游戏设定是未来人通过时光机邮寄给我们的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密码盒子,我们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层层解锁,才能拯救世界。大量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知识点嵌入其中。
人多力量大,各小组挤在一起,七手八脚,终于在“毁灭”的前一分钟“拯救了世界”。
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环境、生产、生活以及每个人有着怎样的关系?气候变化的大议题需要在生活中具象化。
大家分成四个小组,随机抽取了调研盲盒,在会议所在的绿留村和三鼎生态庄园进行了调研走访,希望能够通过调研实践,让伙伴将气候认知内化、具象化。
走访结束后,大家分别从村庄治理、水系状态、气候、物候、物产和村民生活等维度分享了自己小组的调研成果。
绿留村原名“六卢”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有着本村自有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后来气候变迁,村里易发生内涝,又被戏称为“路涝”村。有人如此形容:从村头行到村尾,脚底沾上的泥巴能造一个火灶。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修建了一座100多亩的“水利塘”,调蓄旱涝,不仅为农田的保收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解决了内涝。至今,大集体时代的“水利塘”依然对村庄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发挥着关键作用,村庄也会对水利塘进行年度维护。
通过调研,伙伴们提高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认知的敏感度,在“平常”里发现了问题,内化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环境、生产以及个人生活的关系。
晚饭后,在广西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行动网络王健的协作下,大家一起看了纪录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大会之旅》,通过视听纪实的方式下补充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科学认知,唤起意愿。多个伙伴分享了观后感。
4日上午,大家在“快乐小陶子”康耘的协作下开启了以“万物议会”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气候变化大会”。
万物皆有气候主张,背景设计是:如果你是在干旱或者暖冬的气候变化下生活的“万物”中的一员,比如一只羊或一口井,“你”会在“气候变化万物议会”表达怎样的诉求和主张呢?
伙伴分为四个小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不同议题组织站在各自所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待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和损害,阐明自己的立场,并在冲突与对话中达成行动意愿。
下午伙伴们进入行动共创环节,在可持续社区议题领域资深实践者成都根与芽理事长罗丹和南宁绿生活负责人李宁宁的协作下,大家认识和使用“问题树”和“希望树”,探讨自己关注的议题领域,进行气候风险分析与气候行动策略,并应用这个工具设计一棵希望树。
在之前工作坊感知意愿的引导铺垫之下,各小组在在讨论同察觉缺陷与风险,共创行动策略与方案。
共创结束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关于农村互助养老、哈尼山地社区水问题、海草床保护、社区发展等问题的行动计划。
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吴昊亮被特别邀请分享了从基金会视角怎么样看待气候行动计划,给大家一起分析了基金会选择项目的背后逻辑。
伙伴们在昨日“问题树”和“希望树”的设计演练基础上,以“我”为核心,在小组助力之下,明晰自己的行动方向和马上想要做的一些事。
夜幕降临,大家围成了圈,饶胜、徐进、王千帆分别就人生重大时刻的选择和行动意愿做了分享,帮大家看到行动背后的意愿与行动逻辑。
1月5日,清晨,在庄园莲塘的照映下,能够正常的看到两个太阳,工作坊在这冬日的暖阳中接近了尾声。大家一起复盘,并分享了印象非常深刻的环节、事件和感受,也对工作坊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次多议题气候行动共学工作坊提供了“感知-认知-意愿-行动”的层层递进的框架,大家一起共建共学,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大议题从宏观到微观具象化,建立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各议题的直接关联,并提供了不同议题下气候行动的方向启示。
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吴昊亮对伙伴们的行动充满期待并寄予厚望。他表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影响无处不在,需要不相同的领域一起行动起来应对,此次共学为不同业务领域的公益组织开启了全新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大门,组织一定要通过思维模式的启发和项目逻辑设计,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作为一种视角、一种意识融入业务,从而裨益于气候脆弱区域、脆弱人群和脆弱产业,提升气候行动的成效。
这只是开始,伙伴们将蓄积能量,在新的一年中将自己的行动探索落地。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与各位协作专家也将持续跟进支持。
为回应不同议题的公益组织将气候变化视角与自身所关注议题和机构业务形成有效融合,助力于气候危机下的脆弱人群、脆弱区域和脆弱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在气候变化视角和行业赋能上的积累,合一绿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环保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基金第六期资助计划”支持下,启动“多议题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通过思维模式启发和项目逻辑设计的支持,帮助伙伴清晰气候视角与自身业务的融合路径,讲好自身所关注议题的气候故事,拓展资源筹措渠道,从而提升气候行动的成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英伟达推动RTX5060 Ti评测聚焦16GB版 与8GB价差较上代低
曝REDMI K80至尊版提前至6月底上市 同期带来8.8寸电竞小平板
2.01版本最后一战!WSB S3今晚开打,Moon&Lyn鏖战预选赛